文|微微笑了中证50策略
01.
如果可以选择,你想要一个顶嘴还是听话的孩子?
绝多数家长会选择:听话的孩子。
在他们眼里,听话的孩子就是来报恩的,反之就是来报仇的。
曾看过这样一个很好笑的插曲:
有家长问:“我的孩子不听话怎么办?”
李玫瑾:“这很正常,全听你的,那是机器人。”
这对话,真让人忍俊不禁。
人们常说,可怜天下父母心,为了孩子操碎了心。
但实际上,很可能有问题的不是孩子,而中证50策略是家长。
不听话的孩子就有问题?就得想办法来纠正孩子?
哎,有这个想法的家长本身就有大问题。
如果你反问他们:“你为什么非要让孩子听你的话呢?”
他们可能会说:“孩子不听话,那么孩子杀人放火怎么办?”
啧啧啧,孩子不听话,就等同于孩子以后会干出杀人放火的坏事?
为什么孩子不听话,父母就会觉得生不如死?
一开始我百思不得其解,直到我看到《深度关系》一书。
书中对此有了另一种深刻犀利的解释:中证50策略
“我想到全能自恋的概念后,觉得可以有另一种理解:你不听朕的话,就是杀人放火级别的大罪!”
对父母而言,孩子不听话就等同于孩子犯了杀人放火级别的大罪。
是哦,要孩子听话是父母的需求,是父母展示权威的精彩表演时刻。
当你还弱小时,父母以为你好,要求你必须听话,不然他们就惩罚你。
当你长大了后,父母就以道德绑架你,如果你不听话,你就是不孝子孙。
说到底,要求孩子必须听话,是父母对孩子的一种隐形霸凌和道德绑架。
02.
每逢谈到这个话题,总有不少父母跳出来:
父母养你那么大,很不容易,让你听话,难道还会害了你?
一看作者就很年轻,没有一点生活经验,哪个父母会喜欢顶嘴的孩子?
等你老了以后,你就明白,孩子不听你的、不孝顺你,有多可怜?
生活是有很多面的。
要求孩子听话懂事,是无能且懒惰的父母的期盼与憧憬。
他们生养孩子,是为了养儿防老、传宗接代、外加送终服务的。
一切不利于这件终极目标的事情,都必须想尽一切办法扼杀,不然他们后半辈子就没有保证,这是他们不能接受的。
至于让孩子听话,会不会让孩子难受,会不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,那都不是他们关心的事情,除非孩子出了大问题,可能会严重影响到他们的晚年生活。
听话孝顺的孩子,在某种程度上,他们的精神是被阉割。
而,精神长期被阉割和压抑,日后一定会以另一种更可怕的方式爆发。
就是为什么太过听话的孩子,长大后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的根本原因。
我们人生在世,活着就是意味着我们能以独立意志选择,并承担选择所带来的后果。
你可以简单理解为:
我能以独立意志选择+我能承担选择带来的后果=我真正活着
如果孩子处处听你的话,事事顺你的心,这就证明了你的孩子从来没有为他自己而活过。
这是一件很悲哀、很残忍的事情。
不要以为“因为孩子还小”,所以家长才会要求孩子听话的。
其实,比起未成年的孩子,父母更为迫切要求成年的孩子顺从。
李玫瑾的《心理抚养》一书,记录了一个很现实的案例:
有位中年女性问李玫瑾:
“李老师,我儿子找一女朋友,我认为她不适合我们家,可我怎么说他都不听,您说我该怎么办?”
一开始以为是青春期早恋问题,后来一问才知道,原来这位女士的孩子都已经28岁了。
这真的听扯的。
要求一个28岁的成年人在婚恋问题无条件父母的意愿?
这位母亲显示没有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人看待,不然她也不至于提出这样无耻的要求。
李玫瑾回答:“28岁的人在法律上拥有所有权利和义务,你儿子应该有他自己的生活,需要他自己去选择、决定并承担后果。
你作为母亲,现在不应该替儿子做主,只能表达你的想法并说明原因。你若不满意他的做法,你们可以分开过。”
一个活生生的孩子,从来都不应该成为父母的附属品,更不该沦落为讨好父母的听话“机器人”,切记。
03.
像上面这类“强势多事”的父母,在我们身边可谓是数不胜数。
你说他们很坏吗?
其实,也不是,但他们有强烈的私心和控制欲。
而这种私心与控制欲本质上就是一种生存恐惧。
因为他们害怕对孩子的付出,得不到他们想要的回报,这会让他们感觉生不如死。
比如,有些父母强烈表达自己不喜欢孩子的男/女朋友。看似是对孩子挑选的伴侣不满意,实际上是一种家庭的权力争斗和服从性测试。
这时候孩子和家长之间的拉锯战,本质上在争夺:这个家到底该听谁的?
当孩子和父母能意识到这一点,解决办法才可能奏效,尊重和理解才会真正到来。
总的来说,无论孩子还是成年人,我们真不必如此听话懂事,总是围着他人的感受转。
毕竟,太听话、太懂别人,某种意义就是对自己的不尊重。
没有读李玫瑾《心理抚养》之前,我从未意识到“听话”让人如此难受,希望更多的孩子能拥有“个体独立”意识,活出自我。
也希望作为家长的你,不要总想着让你的孩子听话懂事孝顺,这会害了孩子的一生。
如果对育儿、家庭、人性等问题感到迷茫与困惑,强烈建议读一读李玫瑾的《幽微的人性》和《心理抚养》。
该书一经问世,备受欢广大家长的欢迎与喜爱。
特别适合中国家庭的实际情况,用一个毒辣和反向的视角,全新去看待我们育儿和婚恋问题,让你对人性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洞察。
愿《幽微的人性》和《心理抚养》照亮你和孩子的前程。
往期相关内容精选:
查配网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