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横坎横坎,横看竖看看不到头。”20多年前,浙江省余姚市梁弄镇横坎头村村民曾这样自嘲。那时的横坎头村还是个交通闭塞、房屋破旧的经济薄弱村,村民人均年收入不足2700元,村集体负债累累。如今,这里已发展成远近闻名的红色文旅村慧眼智行,产业欣欣向荣。
横坎头村曾是浙东(四明山)抗日根据地机关所在地,有“浙东红村”之称,红色底蕴深厚。
近日,中青报·中青网记者走访横坎头村,第一站是浙东(四明山)抗日根据地旧址群。这里包括浙东区党委旧址、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军史陈列馆、浙东行政公署旧址、浙东抗日军政干校旧址、浙东银行旧址、《新浙东报》社旧址等一系列革命遗址。
来到浙东区党委旧址,这座清末木结构的民居入口处竖立着“中国共产党浙东区委员会旧址”草书大理石碑,檐下悬挂“浙东革命根据地纪念馆”匾额。1943年至1945年,浙东区党委机关设于此。纪念馆内陈列着历史照片、图表,以及数百件革命文物。
2006年慧眼智行,浙东(四明山)抗日根据地旧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浙东区党委旧址西北50米处有一幢清末民宅,是浙东革命根据地的金融机构浙东银行和新闻机构《新浙东报》社旧址。当年,为了反抗经济封锁、促进根据地经济发展,浙东银行在这里发行了抗币。印制抗币的石板、印制报纸的印刷机,如今都陈列在这里。
抗日战争后期,浙东抗日根据地日益巩固壮大,其面积达3万平方公里。根据中共中央指示,1945年1月在梁弄正蒙学堂召开了浙东敌后各界临时代表大会,会后正式成立了浙东行政公署。
横坎头村书记邱民波介绍,近年来,横坎头村全力做好“村域共富、区域共富、协作共富”3篇文章。横坎头村党委团结带领党员群众走出一条“红色引领绿色发展”之路,大力发展红色文旅,创新探索红色资源、生态资源、文化资源综合开发利用。
2018年以来,横坎头村和汪巷村、甘宣村共同成立了横坎头未来乡村片区慧眼智行,还与周围8个村开展“红锋共富”党建联建,通过党建共商、事务共管、资源共享、难题共解、活动共办、发展共促,推动实现区域融合发展、共同富裕。
红色研学从静态展陈参观模式升级为“实景角色扮演+任务驱动”的深度沉浸式体验,在《红村1942》实景沉浸式党课现场,游客可以扮演地下交通员、用方言传递暗号、破译密码……
新建的浙东红村游客服务中心,集游客服务、革命纪念展陈等功能于一体,助推“静态参观”到“动态体验”的迭代升级,例如使用全息投影设备、AR、VR等数字化技术,让红色记忆从历史课本跃入现实。民宿、咖啡、露营、赛事、活动……形成丰富多元的红色文旅生态圈。这几年,村内游客平均停留时间从两小时延长至8小时,有的甚至达到24小时。
一辆观光小火车、一条美丽田园观光游路线,将横坎头村与汪巷村、甘宣村相连,成为一条连接村庄的共富纽带。集合了附近多个村子农产品的共富大礼包,搭着电商的“快车”走向全国各地。2024年,横坎头村接待游客超100万人次,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462.2万元,人均可支配收入达53381元。曾经偏僻破败的山村,已变为安居兴业的乐土。
村集体和余姚企业共建的“红芯”植物工厂,很受小朋友的欢迎。无土栽培种植大棚里,果蔬长势喜人,菠菜18天即可“出厂”。这里的蔬菜供应给上海和浙江的高端超市。2023年,“红芯”植物工厂成为杭州亚运会蔬菜供应商。工厂吸纳了30余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,年产值超过1500万元。
2023年12月,毕业于艺术院校的于钊琦和3名小伙伴来到梁弄镇,担任一个活动的主创。这原本只是短暂的停留,但四明山静谧而独特的美吸引了他们,4人决定留下创业。在乡民的好奇和质疑声中,他们盘活一处乡村闲置建筑,将其改为艺术空间,取名“鉟金地箱”,寓意“劈开坚硬的岩石,炼金再造”,旨在以艺术的形式重新诠释梁弄。他们同时拍摄汽车在蜿蜒的四明山间行驶的影像,在网络短视频平台开设账号,一年多时间便汇聚了5万多“粉丝”。
这个初次创业的小团队,因为经验不足,选址走了弯路。梁弄镇干部得知后,积极帮他们寻找合适的场地。如今,团队在一个历史建筑里办公,还开设了一家小咖啡馆,艺术与历史在这里交融,成为许多外地车友的打卡地。
盛名在外的梁弄大糕,是当地最有名的地方小吃,其制作过程是把泡过的米磨成粉,铺上豆沙馅儿,撒上米粉,再用木质模具印上字和花纹。传统上,这些字样无非是“福”“喜”之类的吉祥语。来梁弄镇调研学习的浙江青年宣讲员,也体验了梁弄大糕的制作。他们使用的大糕模具上,刻制的字样是:不忘初心、牢记使命。
中青报·中青网记者 蒋雨彤慧眼智行
查配网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